郭旭升等:中国页岩油气源-储耦合类型划分及勘探意义
2024-12-30 15:30:26   作者:   点击:5213   来源:中国石油学会

与常规油气不同,页岩油气具有源内滞留和短距离运移的特点。源-储耦合特征决定了页岩油气的富集程度;源-储配置及源-储耦合关系评价在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从微观机理的角度将页岩油气的源-储耦合类型纳入统一的划分体系进行评价,且一体化地质评价和分层次勘探思路尚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进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带领团队通过解剖中国典型海相、陆相页岩油气层系的源-储配置特征,提出了页岩油气源-储耦合类型的统一划分方案,明确了不同源-储耦合类型的地质内涵及其控制油气富集高产的机理,进一步厘清了不同成熟度下纵向上多类型源-储耦合配置关系的勘探层次和勘探思路。该项研究有利于快速识别和优选页岩油气的有利层段,为中国页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认识刊登在《石油学报》第45卷第11期。

(1)中国页岩油气的源-储耦合类型可分为源-储分离型、源-储共生型和源-储一体型。三者之间的差异为烃类运移距离。烃类运移距离在米级以上,为源-储分离型;烃类就近运移至优势储层内,为源-储共生型;层内发生微运移,为源-储一体型。源-储分离型的代表性层系包括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鄂尔多斯三叠系延长组7段1亚段+2亚段以及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源-储共生型的代表性层系为四川盆地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源-储一体型的代表性层系为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和松辽盆地青山口组。

(2)不同源-储耦合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微观机理分析结果揭示:源-储分离型强调有机质生烃和以无机质孔作为有利储集空间,同时,刚性纹层有利于储层改造;源-储一体型强调有机生物和生物成因硅在源-储耦合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大量成烃、成孔和抗压保孔;源-储共生型处于二者之间。热演化程度对页岩油气的源-储耦合配置关系具有关键影响,其通过控制生/排烃效率影响源-储配置关系,进而决定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层段的空间分布。

(3)页岩油气源-储配置的类型划分和综合评价对页岩油气的纵向勘探潜力整体评价和有利层段快速识别、优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低成熟页岩层系,页岩的生/排烃效率较低,源-储共生型的含油气层段为最有利勘探层段,如济阳坳陷页岩油;对于中—高成熟页岩层系,页岩的生/排烃效率较高,源-储分离型的含油气层段为最有利层段,源-储一体型次之,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1亚段+2亚段和延长组7段3亚段;对于高成熟—过成熟页岩层系,页岩进入生气阶段,其生/排烃效率最高,当顶、底板条件优越时,层系内整体含气,立体勘探开发有利于实现整体动用,典型代表为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

论文链接:http://www.syxb-cps.com.cn/CN/10.7623/syxb202411001

图片 1.jpg


附件:郭旭升等:中国页岩油气源-储耦合类型划分及勘探意义.pdf

Baidu
map